第一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江苏省江阴华西村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是其核心。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 会的稳定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十分重要。
通过对华西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问,我们深切体会到社会华西村村民的社会保险意识非常之强!而若是我们中国各个农村人民都有较强的保险意识,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村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在华西村,当问及到他们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时,他们笑着回答说没有,当时的我有点疑惑,难道他们就不怕失业不怕年老的问题吗?原来他们每个人手持了不止一份的保险,其中就有养老和失业保险!这样看来,他们还确实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所以落实新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今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还存在很多缺陷: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很低,社会化程度不高; 农村社会保险资金总量不足; 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资结构不合理; 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业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相关法制不健全;缺乏社会化的监督机制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了变化,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跨越,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老年人的老有所养已有基本保证。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农民们开始期盼着,什么时候也能打破城乡二元化的藩篱,和城里人一样享受退休工资?领取退休工资,享受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民们的梦想。这种梦想意味着社会的一大进步。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农村开展的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在构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暴露出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立新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筹,减轻人口老龄化高峰带来的养老压力,越来越显得急迫。
要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必须总结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传统农保及商业保险的区别。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1992年国家民政部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并已成为制约农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差。
首先,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2元-20元之间,但十多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其次,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特征。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二是保障水平低。
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参保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又普遍降低。同时,养老金待遇是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的,由此造成保障水平不高。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投保2元/月的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和银行利率的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养老金会更少,农村养老保险的作用受到置疑。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小”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三是政府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农保的主要做法是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的方式,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养老金待遇。农保资金的筹集尽管规定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制度设计中缺乏确保实现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变成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来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传统农保与新型农保的区别
传统农保从1992年开始陆续在所有农业县(市、区)启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完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简称传统农保),由于传统农保没有很好地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责任不够明确,财政没有必要的投入,村集体的补贴很少,主要靠农民自我缴费,资金渠道单一,保障水平太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
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体现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适龄农民每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居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5%缴纳保险费。这样做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和灵活性,使更多的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基本属性不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政府行为,具有福利性、互补性、社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行为和福利性性质是最典型的特征。而商业保险不具备政府行为和福利性。
(2)目的不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福利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目的,而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向国家纳税,而商业保险须向国家纳税。
(3)立法范畴不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属于社会立法范畴,而商业保险属于经济立法范畴。
(4)给付原则不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是由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构成,养老保险金给付并不完全以个人所缴纳保费数量来决定。而商业保险纯属一种个人行为。(5)管理体制不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政府部门集中领导,由政府成立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单位组织管理。而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经营,是个人与公司的一种契约。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充分了解其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制度模式上,实行了“个人帐户+基础养老金”。
2、在筹资机制上,强调政府的缴费补助和补贴。
3、在缴费标准上,实行了弹性缴费标准,在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多缴费。
4、在缴费方式 ……此处隐藏11323个字……多,其中仅21.42% 的农户表示了解,5o.26%的农户表示了解一些,28。32%的农户表示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多数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的了解仍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上,社会养老保险知识匮乏;同时也反映出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尚存在诸多未到位之处,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个人缴费预期差异明显。
根据个人收入情况,愿意每月缴纳10元以下、lo一2o元、20~3o元、3o一4o元、4o一50元、50—60元、60—100元和100元以上用于自己养老保险的农户,分别占15.8%、17.2%、14.6%、7% 、14.7%、3.5% 、16.2%和11%。由此可知,愿意每月缴纳保费在lo~2o元的农户比例相对最高,接近七成的农户愿意每月缴纳的保费在50元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每月缴纳的保费在10元以下的农户和100元以上的农户,都分别超过了10%,两极分化明显。通过进一步统计验证发现,农户个人缴纳保费预期的离散系数高达1.22④,表明农户内部对个人缴纳保费的预期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
4.对老年人基本生活费用预期比较一致。
对“您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每月大约需要多少钱,可以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认为需要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400— 5o0元、500元一600、600—700元、700—800元和800元以上的农户分别占
2.3% 、16.33%、22.81% 、1 8.23% 、18.94% 、8.51% 、4.o1%、
4.71%和4.06% ,接近九成的农户预计目前老年人每月需要的基本生活费用在500元以下。农民在缴费意愿和对生活费用预期上存在较明显的背离,“少交钱多受益”的想法比较明显。
二、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与建议分析
本次调查共向港南居委会基层干部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0份,有效回收率为92.67%。调查内容包括基层干部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看法和建议等7大问题。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 充分认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超过九成的基层干部对此表示赞同,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在对当地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的判断上,80.75%的基层干部认为完全具备条件,7.46%的基层干部认为具备一定条件但存在较大困难,2.51% 的基层干部认为目前不具备条件,9.27%的基层干部表示无法判断。
(二) 对建立和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判断
建立和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遭遇很多困难和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2l% 的干部认为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农民对有关政策了解不足,社会养老保险知识匮乏”,25.4l%的干部认为是“管理体制不顺,存在一定管理风险”,10.33%的干部认为是“农民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束缚”,7.52%的干部认为“农民收入低,支付保费的能力弱”,6.49%的干部认为是“地方财力和集体经济单薄,提供资金支持的能力弱”,4.4%的干部选择了“其他困难和问题”。
三 结论
(一)当前港南居委会建立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十分紧迫且条件具备
1.“两道防线”受到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家庭结构的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两道防线受到更大冲击,农村养老问题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农村
养老成为当前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2. 农民阶层分化的复杂性。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强,使农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以及谋生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务工、经商活动,呈现出多重性和多元化的身份特点。而不同群体对社会保障的具体需求与承受力也各有不同。以上矛盾都迫切要求政府必须彻底破除城乡社会保障的栅栏,改革原有的缺少政府资金支持、低水平、小区域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大力调整财力支出倾斜及各方面资源配置,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使亿万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3.探索经验丰富。近几年来,射阳县各地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践,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各乡镇,居委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本次调查显示,广大农民参保意愿强烈,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非常迫切。在新农保政策未进入试点实施前,仍有将近八成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说明多数农户的保障意识正在逐渐增强,需要以这种途径来规避老年风险,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广大基层干部思想认识统一,超过九成的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表示赞同,同时有八成的基层干部认为目前当地完全具备条件建立和推行该项制度。这说明,广大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在更长时期内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议
1.应充分考虑不同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保障需求水平和缴费能力,兼顾制度的公正与效率,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上的差异,使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地覆盖到全体农民。
2.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引导与宣传。这种宣传不仅需要介绍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策略,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认识到自身的老年风险,让农民转变完全信赖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观念;同时也要宣传农村老保险是一个“权利和义务对等”、“付出(缴费)与受益(领取养老金)相对应”的制度,培养他们自我保障意
识和投人保险的消费习惯,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3.必须在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农民在收入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首先会考虑子女教育、修建住房、生活必需品等最基本最迫切的消费;保险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虽然他们愿意参与,但却没有支付能力。因此,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提高他们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识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在未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干部最重要的中心工作。
四 感想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是我做过的最成功的一次,我第一次以社会主人公的意识去 认识社会,探讨社会,让我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个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经历。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从实践中反思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