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没有卡夫卡--布拉格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24-07-07 13:50:56
夏天没有卡夫卡--布拉格实习报告(精选多篇)[此文共10791字]

第一篇:夏天没有卡夫卡--布拉格实习报告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夏天没有卡夫卡--布拉格实习报告

很幸运地在与iaeste短短的接触之后就有了一次去欧洲实习的机会。更幸运的是此行所向一直是心中向往--布拉格。卡夫卡的老家,小资派精神领袖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欧洲最美且最具传奇色彩的城市之一。

在经过几次小小的签证波折之后还是很顺利地拿到了赴捷克共和国的签证。在浦东国际机场与父母道别时忽然想到此行一下就于二十多年未曾远离的父母一下相隔几万公里不禁也激动了起来。一直到经过16小时的飞机颠簸与在法兰克福的短暂停留终于踏着布拉格夏日晚上九点的晚霞走出了机场算是我正式开始这次实习的经历。陌生的眼睛陌生的天空周围的一切似乎仍不真实。待到被迎接我的漂亮捷克美眉带入住处安排完住宿以后才猛然回过神发现已身处异国他乡。

初到时住所中仅剩一个西班牙学生。典型的西班牙式的热情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一想中国乃礼仪之邦遂立即用早已在飞机上操练无数遍的问候语打着招呼自我介绍。结果便是从他身上我找回了在国内久已丧失的学习英语的信心。很担心我两个月只能和他你一言我一语。问及怎么只有你一个人?答曰都到外地去进行漂流了。多少人一起?三十个还不到……看来担心太多余了。

国外学生总有一种强烈的自信。这导致我们中国学生在与他们交流时总处于听众的角色。他们慷慨激昂时我们往往只能点头称是,最多出于表示你还在听他们讲话(其实眼皮已经耷下)附和几下"yes""great!"或 "very well"什么的。并非自己不想开口,而是唯恐自己开口犯错或者持续时间不能超过30秒。两个月下来发现除了英语母语国家学生尚能占据优势之外,我已经成功地将角色进行了互换。他们更多地成为了听众而且绝对不会有摇摇欲睡的感觉。这并非我的英语有多么强悍,措辞有多么美丽,完全是我找回了我们本该就有的原本就强于外国学生的东西--自信。半个月后大家一起出去游玩时,坐在地铁上,总是受到布拉格本地人诧异眼神的"敬礼",看着那么大群不同肤色的操着英语的"联合国"居民热热闹闹地侃大山。

这在我的实习工作中也随时体现着。我实习的地点位于离我们的住所不到5分钟步行路程的czec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学校不大,处于一个类似大学城之内,周围错落着一些如医学院等别的高等学府。与我们的大学城不同的是并没有任何围墙,学校与学校之间仅是简单地用林荫道隔开,而外部也直通城市马路,与城市和为一体。我在学校内的移动通讯实验室中工作,该实验室是由爱立信投资建设,设施齐全。我们的任务是通过短消息控制桌面电脑、手持式pda与手机,并将他们进行互相联络。很幸运遇到了十分友善的教授,由于我在国内学的是强电专业所以刚开始接手任务仍有不少困难,所幸得到了实验室中大部分人对我的帮助,耐心地帮我解释疑难。更凑巧的是一起工作的三个实习生与我又都是住在一间房间内,随时方便的交流与直接指出对方错误的方式,使许多工作中的困难迎刃而解。这无疑大大帮助了我们最后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

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完成实习工作那仅仅是浅尝辄止。既然身处布拉格就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我对布拉格的了解并不多,大部分还仅限于前面提起的几位文学大师笔下的那个有几分阴郁的城市同书中描写1968年8月20日镇压"布拉格之春"的描写――布拉格少女在苏联坦克面前和路人当街接吻,如此一个富有冲击力的场面。

但是到了布拉格,你很难再感受到书中的压抑与强烈冲击。更多的是白天的舒缓轻松与夏日夜晚的热情洋溢。

这是个典型的欧洲的城市,或者说欧洲的古典与现代的精神同时活跃在这个城市之中。初到布拉格时便参加了当地iaeste组织的活动,坐船沿着从布拉格城市中心穿过的伏塔瓦河,看着布拉格城堡、岸边色彩斑斓的房屋在身后缓缓地退却;鸽子在船舷上栖息;温暖的阳光洒落你的指间,你无法不将自己完全的放松下来。上岸后踏着被700年岁月磨得光滑可鉴的石子路蜿蜒而上至双子大教堂。看过了郑重的士兵交接仪式后踏入其中百多米高的哥特式建筑从里面你抬头便可见中世纪画家所倾注心血的彩色玻璃屋顶。听到的只有游人默默的脚步声或者还有祈祷着面对耶稣受难像虔诚的心声。你又顿时庄重了起来。再到后来每每傍晚坐着当当而响的有轨电车到达市中心,漫步在布拉格街头,不经意间已经穿过了查理大桥,穿过了守护这座桥和这个城市的桥上三十多个捷克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的雕像,穿过了桥上各种卖艺者演奏的乐曲,到了老城的地域。天文钟的浑厚的报时声告诉你已经到了布拉格广场。而你也走累了,便可以坐在胡斯像的长椅前,更可以就坐在路边路沿上,看着马车从你跟前徐徐驶过,周围多同是坐着来自异乡的年轻的面孔,你不需和他打招呼便可以随意的聊起对这个城市的感受,然后他很可能会从身后巨大的背包中掏出两罐捷克最著名pirson啤酒与你共享。友好的cheers然后bottom up,你又会在布拉格多认识一个德国或者南美的朋友。10点左右,凭着你的isic card可以以难以想象的便宜价格在欧洲最著名的剧院之一看一场幽默版的美女与野兽。最后赶上一天的末班地铁在两天交错的时间回到你的住所。这便是我一个人时所谓的"古典"式的夜生活。

和朋友一起则会是另外一副样子。末班地铁是我们离开住处的交通方式,同样是市中心。我们会寻找一个最最热闹的pub或者night club,也许某天会是都需要跳典型捷克舞蹈的melon pub,而后一天绝对就会是充满最hip-hop或者r&b的lafabrique。尽情地舞动一个夜晚的身体。喝上好多扎最大杯的啤酒或者你可以尝试一下混合多种威士忌的taquila:撒些盐在你的虎口,然后将小杯一饮而尽,最后嘴中咬上块酸柠檬。这就是大家的布拉格夜晚与凌晨,现代式的。

至于周末,你可以和好友买上一张火车票,跳上一列乘客稀少的列车,随意让它将你带往捷克的哪个小镇。在那里逛上一天,因为很可能那里就有着某座中世纪小王国国王的城堡。只要你记得你总是身在波西米亚王国的境内。你就不会得到失望。

总之,夏天的布拉格与捷克可以说是充满音乐,热情与浪漫。没有一天你会感到阴郁。夏天没有卡夫卡也不属于他。

两个月的实习其实非常短暂。但得到的经历确值得久久回味。能够切身面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冲击、能够有着带薪的实习机会、能够在欧洲的大学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彼此高等教育的差别、能够和真正能被称之为"天南海北"的朋友们共同度过与体验几个月的时间,这样的经历无论如何对于二十岁出头的我可谓是毕生难忘的。感谢iaeste给我这个机会领略了这一切。也希望更多的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有这样的机会能自己真切地去体验一番。

第二篇:布拉格实习报告

很幸运地在与iaeste短短的接触之后就有了一次去欧洲实习的机会。更幸运的是此行所向一直是心中向往--布拉格。卡夫卡的老家, ……此处隐藏6070个字……关键词;

荒诞与真实陌生感 孤独感审父情节

一 荒诞与真实

卡夫卡的作品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与纯粹荒诞派的一个基本区别点,就是大框架的荒诞与细节的真是,或者说,小说的中心事是荒诞的但是陪衬这中心事件的环境是真是可信的;这里的山水地貌不是幻想的仙境,这里的村落房舍都不是歪歪斜斜的禽兽之窝;这里人么都实人间烟火,都有七情六欲,总之,他们过的都是“人世间”的生活,小说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也就是主人公所接触的人并与之打交道的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变形记》中除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之外,其他的声音笑貌和人情世故或心里逻辑都是真实的。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卡夫卡以无数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虚实对照,以虚喻实的手法,讲他所要表达的主体事件或中心意象表现得十分强烈。所以,英国评论家奥德温·缪尔认为,卡夫卡的写作特点是“现实主义与语言的交织探索无限复杂的世界既有紧迫感,又富有戏剧性。”

一个德国批评家说得好:“卡夫卡有能力从真实中推演出更加真实的东西,即从某种具体的情况着笔,将他的思想融进某种东西里去,这东西便能给人以更加具体的形象。”

在《变形记》中,依旧留有人类思想感情的格里高尔拖着甲虫的外壳,成为家里的累赘,妹妹,母亲特别是父亲的形神真实细腻。

二 陌生感和孤独感

卡夫卡在1913年8月21日的日记里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自那些最亲近,做充满爱的人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近年来,我饿和我的母亲平均每天说不到二十句话和我的父亲出了几句空洞的话以外几乎没有别的话可说和那两位以结婚的妹妹和妹夫,不生气根本就没有话要说(1)于是,白天,他在办公室恪尽职守与周围同事也能合群,但这在他看来只是浮在“生活的上面”他的内心依然是寂寞的,只有夜晚,在写作的时候,他才能把重心沉入到生活的更深处,直指内心。

卡夫卡说过,如果,他丧失了一定的劳动能力,成为家中的寄生虫,那么,卡夫卡会成为下一个格里高尔。

因为,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维系人与人之间(包括家庭成员之间)“正常”关系的纽带是利益,说到底是金钱一旦这根纽带断了,则是朋友甚至是伦常之间那种能够有好和睦,亲密的关系很快就会断开,逐渐疏远,冷淡直至见死不救。

“亲爱的父亲”这样下去可不行,这件事情也许你们没有看清,我可看透了,在这只怪物面前起哦都不愿说出我哥哥的名字,因此,我只想说:我们一定得设法摆脱它。我们已经尽了我们一切能力想尽办法照料它,容忍它,我想谁也不能对我们有所责难。(2)

人们面对一个“病人”一般很难断然撕去那温情脉脉的面纱,无所保留的露出他们的真实感情,不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的(父亲),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妹妹)。现在能面对一直甲虫一个不能用言语,用表情来表达他的情感的“昆虫”,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姿态来掩饰内心的厌恶了,这使主人公彻底的从人的世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无区别的的“非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鲜明的,强烈的揭示出来了。

格里高尔的三位亲人,亲手将他推向了死亡这条绝路,他的父亲,母亲和妹妹是家里的寄生虫,父亲在他成虫后的衣着,精神面貌,态度等最好的佐证,格里高尔对他们付出亲情,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还惦记着全家的生活,惦记着妹妹的音乐学习,他甚至有愧疚感,而相反,当格里高尔一个人承受不住压力想逃避,也想做回寄生虫,并且“梦想成真”时,他的厄运便开始了,不仅没人愿意承担供养和爱护他的责任,他对整个家庭就是一直毫无用处令人唾弃的虫子,没有人会理会这个儿子和哥哥曾经全力为了这个家支撑过爱的天空,包括付出了他自己的生活乃至情感,格里高尔从社会逃到家庭,但是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他的死亡到不如说是以种解脱。

三 审父情节

文艺作品不等于生活本身,他/它应该比实际生活具有更多的层次和色调。高明的作家既能竟如“自我”又能跳出“自我”居高临下,既能做“点”的深入,也能做免得概括,驰骋自如,小说中的任务仿佛以卡夫卡的“自我”母题的这种“变奏”。

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十分紧张,父子俩在各自认为最重要的事业上都得不到支持。敏感过人的卡夫卡从小感觉到损伤感到他的“独特性”受到“最后的判决。”

《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患了不治之症之后在家人形成的新关系中,他和领导的关系是最关键的。事故一开始,父亲就表现出了不可遏制懂得恼怒。后来他给甲虫儿子扔去了一个烂苹果,不偏不倚击中他的背部,并且陷了进去,造成儿子的致命伤。

父子斗争的内容一般是两个新旧时代的不同文化观念或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我国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官僚父亲的斗争,巴金《家》中的觉慧与地主父亲的斗争,贝歇尔《告别》中男主角哈斯特尔与资本家父亲的斗争,莱辛《阴谋与爱情》的男主角裴迪南与宰相父亲的斗争。《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在亲情与家庭利益之间的矛盾。

只要用放大镜看一下,这两种人,一个是小小的一家之长,一个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二者共同特征都是“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父亲完全可以不顾及孩子们的想法,来维护自己生存的利益。

通过父与子的关系,可以折射出在“金钱至高”“上帝为大家”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情感贬值,爱,这个人类最本质最珍贵的情感,不断萎缩,世界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功利,人类追求物质享受增多,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感和内心灵性越来越少了。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进程中的某些现象会再再现的,而且,往往有着惊人的的相似之处,卡夫卡捕捉到那寓于无数偶然性现象中的必然。

在现实生活中,人自然不会有甲虫的外壳。甲虫自然也不会有人的心态,作者亦不是让人们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去体察和感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人变成虫不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不在真实的摹写中追求再现的逼真,而以象征的表现追求真实的荒诞,荒诞中的真实。当我们透过这种意象,审视一下许多场合中人们带着面具扮演种种角色,互相乞求理解而又各自把内心隐秘的深深的生活现时,当我们在夜阑人静扪心自问深感心灵的孤独和寂寞时,我们不就看到这些人身上都有一层甲虫似的外壳吗?

《变形记》中荒诞的表现渴望去探寻揭示世界的真实人类的真实,事物背后的真实,也即存在于作家内心深处对世界人类的个人的理解并企求这种真实的背后,演绎挖掘出更为广阔的现实意义,所以,时至今日对卡夫卡作品的研究都不曾中断。因为其作品正折射出当今世界,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现象。

诺瓦利斯在他的片段《基督教界和欧洲中》“在冲突的情况下,他觉得现实的利益紧要些,于是他美丽的青春花朵——信仰和爱——堕落了,取而代之的是酸涩的果实,知识和财产。

参考文献:

(1) 卡夫卡:《1910——1923年日记》1913 年8 月 21 日 日记

(2) 卡夫卡:《变形记》 叶延芳译418页

(3) 诺瓦利斯《基督教界和欧洲》

《夏天没有卡夫卡--布拉格实习报告(精选多篇)[此文共1079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